实验教学中心发展历程、整体概况
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始建于2015年12月成立的“音乐舞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12月更名为“音乐舞蹈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是在整合、优化学校历史悠久、教学力量雄厚的音乐舞蹈学院(1997年开办音乐舞蹈专业)音乐学、舞蹈学、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各专业、九寨神韵艺术团等各方向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阿坝民族地区音乐舞蹈专业学科发展要求和我国民族地区音乐舞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充分尊重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与音乐舞蹈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的前提下,顺应中国民族地区音乐舞蹈艺术类高等专业教育发展形势需求而建立的实践实验教学平台。2019年4月建设成为学校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1年6月立项为音乐舞蹈艺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坚持学校“两评估、两转型”的发展战略,“立足阿坝、面向四川、辐射西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坚持学校“植根阿坝民族沃土,将‘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把学校建成民族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的阵地”的办学特色;以及“德才兼备、智慧永恒”的校训和“重内涵、强质量、创特色、铸精品”的办学理念;中心形成了“理实融合、校校融合、专业培养与双创融合”的建设理念;“三堂两台一目标”(三堂:既定教学的第一课堂、专业实践的第二课堂、服务地方的第三课堂;两台:舞台、讲台;一目标:应用型音乐舞蹈人才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院团合一、音舞渗透,传承弘扬民族艺术”的办学特色。
中心坚持民族地区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建设有第二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羌族萨朗》示范专业点、藏羌舞蹈研究中心、四川少数民族舞台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拥有一流的硬件环境和优良的实验教学设备,中心现有教学实验用房17230平方米,其中8.5千平米的音乐舞蹈实验大楼1栋,8千平米设施设备齐全的水墨桃源大剧院(容纳观众960余人)1座、音乐厅(容纳观众400余人)1个、音乐沙龙1间、多媒体教室5间、声乐钢琴实验实训室200余间、数码钢琴实验室1间(40座)电脑音乐制作实验室1间(40座)、舞蹈实训室8间等专业实验实训室17个,西羌汇羌乐团剧场排练厅、唢呐、竹笛、琵琶、扬琴、古筝、二胡工作坊730平米,设备配备完善,仪器设备2687台/件,设备总值1885万元。
中心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着眼于学生的讲台教学技能和舞台表演技能提升,从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推进实施,确立了“三固三全”(三固:固定人员、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三全:全师生、全专业、全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开展了以“艺术实践周”为载体、师生全覆盖的体系化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完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立体化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平台,不断推进实践实验课程建设和多层面项目训练建设,形成了五大课程体系、三种项目类型、四个育人环节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五大课程体系是指基础类支撑性实践实验课程、 独唱独奏独舞类个体性实践实验类课程、重唱重奏双三舞类交互性实践实验类课程、合唱合奏群舞类协作性实践实验课程、剧目表演类综合性实践实验课程;三种项目类型是指“一对一”个性化专业技能实验实训项目、小组课形式的重奏、重唱、双三舞曲(剧)目排练等合作性综合实验项目、大型集体课形式的合奏、和唱、群舞类协作性综合实验项目; 四个育人环节是指教师技能训练、表演技能训练(包括个人表演技术与他人之间的合作能力)、二度创作设计能力训练、表演现场互动创新能力训练;共同聚焦音乐舞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聚焦全校文化传承,藏羌锅庄特色课程,开出实验专业数26个,实验学时25491,实验学生人数13899人次,实验人时数468792时/年,学生受益面达100%(见2-1教学情况),从各角度、多层面进行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保障了实验教学质量。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基地43个,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00余项。
中心已逐渐建设成一支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音乐舞蹈艺术实验教学管理团队、实验教学团队和信息化团队。
本中心的人员编制由学校统一制定并进行管理。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张刚教授任中心主任,设置专职中心副主任,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负责制,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主任由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音乐与舞蹈学类教指委委员、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张刚教授担任,张强担任副主任,并成立了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心建设委员会和管理办公室。
中心采取委员会议事制度,中心主任为行政主管,下设办公室;音乐舞蹈学院各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人组成本中心委员会,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为召集人。中心采取委员会议定实验教学发展规划与具体工作任务,按专业及课程性质具体组织开展实验教学工作的模式,实行条块结合式的复合管理。
学校根据“中心”对全校实验课程的开设计划与经费预算,将实验教学经费分别划归“中心”和音乐舞蹈学院管理,从而充分保证了实验课程教学经费的落实和“中心”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示范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员情况(截至2022年底)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工作单位 |
类型 |
国籍 |
任期时间段 |
1 |
毛英 |
男 |
1969年 |
教授 |
主任委员 |
阿坝师范学院 |
校内专家 |
中国 |
2020年9月-2024年9月 |
2 |
向武 |
男 |
1965年 |
教授 |
委员 |
阿坝师范学院 |
校内专家 |
中国 |
2020年9月-2024年9月 |
3 |
张刚 |
男 |
1977年 |
教授 |
委员 |
阿坝师范学院 |
校内专家 |
中国 |
2020年9月-2024年9月 |
4 |
付莉 |
女 |
1978年 |
教授 |
委员 |
阿坝师范学院 |
校内专家 |
中国 |
2020年9月-2024年9月 |
5 |
徐兵 |
男 |
1978年 |
教授 |
委员 |
阿坝师范学院 |
校内专家 |
中国 |
2020年9月-2024年9月 |
6 |
龙有成 |
男 |
1974年 |
教授 |
委员 |
阿坝师范学院 |
校内专家 |
中国 |
2020年9月-2024年9月 |
7 |
袁文杰 |
男 |
1979年 |
副教授 |
委员 |
音乐舞蹈学院 |
校内专家 |
中国 |
2020年9月-2024年9月 |
8 |
张新昊 |
男 |
1987年 |
讲师 |
委员 |
音乐舞蹈学院 |
校内专家 |
中国 |
2020年9月-2024年9月 |
9 |
胡郁青 |
男 |
1962年 |
教授 |
委员 |
成都大学 |
校外专家 |
中国 |
2020年9月-2024年9月 |
10 |
容中 尔甲 |
男 |
1969年 |
歌唱家 |
委员 |
斯古拉文化城 |
企业专家 |
中国 |
2020年9月-2024年9月 |
11 |
优尼斯.雨果夫
|
男 |
1972年 |
教授 |
委员 |
拉脱维亚国立音乐学院 |
外籍专家 |
拉脱维亚 |
2020年9月-2024年9月 |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建设成一支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音乐舞蹈艺术实验教学管理团队、实验教学团队和信息化团队。中心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1人、硕士51人,博士在读26人,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十四五”规划教材专家1人,四川省音乐与舞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非遗传承人等30余人担任客座、兼职教授。中心教师主持和参研各级科研项目110余项;发表论文800余篇;专利18项;主持和参研各级质量工程和教改项目20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获教学成果奖6项。
中心坚持“院团合一”,依托九寨神韵艺术团、熊猫合唱团、舞蹈团、羌族师生民族管弦乐团和各类新型器乐、声乐类组合等平台,开展创新性实践实验项目建设,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创新能力,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发挥中心示范和辐射作用。譬如系列实践实验品牌保持强劲的运行活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依托学校岷江魂艺术节、艺术实践周、大学生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合唱艺术节并承办迎新晚会、毕业晚会、教学实践音乐会、周末音乐会、文化传承—藏羌锅庄、民族舞蹈展演比赛等一系列艺术实践平台发挥服务社会和持续不断的示范辐射功能。
中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川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人才培养、艺术研究、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宣传交流的重要窗口”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民族地区音乐舞蹈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学术与艺术并进、质量与特色双赢”的学科专业建设新局面。